关于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使用的步枪,大家往往能联想到几款耳熟能详的型号,比如汉阳造、中正式和三八大盖。影视剧中的镜头往往以这几种步枪为主,观众也因此对它们较为熟悉。然而,历史上中国军队装备的步枪种类繁多,远不止这几种。虽然汉阳造、中正式和三八大盖的装备数量较多,加上媒体的宣传,它们成为了最广为人知的型号,但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一款同样在抗战中装备了大量部队个人炒股配资,但鲜为人知的步枪——比利时的FN1930式步枪。
PS: 在旧中国,由于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军队的装备需求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甚至最基本的步枪都未能实现统一标准。许多部队的一个步兵班,装备的步枪种类可能多达几种,口径也不一致,给后勤补给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上世纪30年代,比利时的军工业可是世界闻名,尤其是该国生产的武器装备,不仅精良、可靠,且性能出色。比利时生产的勃朗宁轻机枪,性能远超原版美国产品,世界各国纷纷争相购买,甚至是预算紧张的民国也购买了大量勃朗宁机枪(多达16500挺)。比利时的步枪产品同样备受各国青睐,FN公司生产的1930式步枪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上世纪20到30年代,FN公司被誉为“世界的军火厂”,其生产的武器几乎遍布全球。
展开剩余71%一战后的比利时军工业迅速崛起,这与德国在《凡尔赛合约》限制下无法向外出售军火有关。而比利时的FN公司与捷克的布尔诺厂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缺,成为了全球主要的武器供应商。FN公司不仅通过自主研发,也通过与知名设计师(如与勃朗宁的合作)进行技术合作,改进并推出了众多性能更优的武器,最终赢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
接下来,我们谈谈FN1930式步枪。这款步枪实际上是由毛瑟1898式步枪发展而来,属于短步枪的范畴。与毛瑟98K标准型相比,FN1930式步枪的外观有一些细微差异,最明显的区别是上护木的设计,环盖住了表尺,枪管的前半部分外露,同时头箍和二箍的固定方式也有所不同。尽管与毛瑟1898式步枪有些许差别,但从结构上看,FN1930与毛瑟步枪十分相似,只是在外形和配置上,根据不同的使用国家和需求,进行了少许调整。一些型号的枪管长度仅有440毫米,属于卡宾枪;而另一些枪管长度为589毫米,则归类为短步枪。
FN1930式步枪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全球军事市场的热烈追捧,许多国家纷纷大量采购,甚至南美国家也成为其主要买家。特别是对武器装备匮乏的民国来说,比利时的武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采购来源,尤其是在抗战爆发后,由于德国中止了军事合作,从比利时购买武器成了主要途径。民国购买的FN1930式步枪数量庞大,超过15万支。根据统计,从1935年到1939年,约154,655支FN1930步枪通过香港进口到中国,其中2万支是由广东和广西的地方武装订购,另外2400支由天津订购,其余为国府在1938年后的采购量。
除了直接购买外,民国还进行了一定规模的仿制工作。广东兵工厂在陈济棠的领导下,曾大量仿制FN1930式步枪,称之为21式步枪,且产量可观。根据兵工署的报告,1931年时兵工厂的步枪月产量已达到1200支,而到1936年,兵工厂生产的中正式步枪总产量已超过6万支。
抗战全面爆发后,浙江省铁工厂也在黄绍竑的领导下开始生产步枪、轻机枪等武器。该工厂特别仿制了FN1930式步枪,并在经过四个多月的努力后,成功完成了逆向仿制。为了纪念“七七事变”,这款仿制步枪被命名为“七七式步枪”。七七式步枪从1939年开始大规模生产,年产量达到1万支。在黄绍竑的领导下,浙铁工厂曾一度发展壮大,拥有超过4000名员工,生产机器超过1000台,涵盖了步枪、子弹、轻机枪和手榴弹等多个生产线。整个抗战期间,七七式步枪的总产量约为5万支,广泛装备浙江本地的自卫团,在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长沙会战等关键战役中,浙军部队使用的就是这款步枪。
综上所述,FN1930式步枪在抗战期间的进口及仿制数量超过26万支,算得上是装备数量相当庞大的一款步枪。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抗战期间个人炒股配资,中正式步枪的总产量仅为25万支,而汉阳造步枪的产量为22万支。因此,虽然FN1930式步枪的历史相对较为低调,但其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更多人能了解这款曾为中国军队立下赫赫战功的步枪。
发布于:天津市华林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