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张“挖到一人奖金1万元”的截图在某物流行业交流群流传,引发热议。截图显示,有人在某物流交流群内公开表示,若能帮助青岛甲公司挖到青岛乙公司的业务与人员,可获1万元奖金。这一言论在群内引发争议,部分群友质疑此举“明码标价挖人”过于激进,不妥当。相关网帖还附带青岛乙公司于8月9日发布的声明截图。截图上的文字称,乙公司收到多地同行反馈,称有人在微信群、QQ群中点名“挖人”,并附带具体奖金金额。经查,甲公司一名员工7月正常离职并入职了乙公司,争议就此而起。乙公司在声明中表示,对方系和平离职,未携客户或资料。有网友认为,公开悬赏“挖人”已逾越行业道德边界股民配资炒股,也有观点表示,只要不涉及机密,人才流动属市场选择。
\n网传的“挖人给奖金”的截图。网络图
\n8月14日,青岛乙公司负责人吕先生在接受上游新闻(报料邮箱:baoliaosy@163.com)采访时确认情况属实,他表示,公司并不打算通过法律手段追责。“我们不想将事件进一步升级,发声明只是为了澄清事实,并未真的有下一步行动。”吕先生强调,该公司新进的同事与青岛甲公司负责人矫先生是同学,此次跳槽属于正常、和平的人员流动,该公司未做任何干预。
\n记者随后联系甲公司负责人矫先生,他否认“挖到一人奖金1万元”是该公司组织的挖角行为,称这样的言论系公司一个部门负责人因生气而发。“那位部门负责人培养的新员工是我同学,结果刚带出来没多久就被竞争对手高薪挖走,导致部门后续业务运转受影响,所以一时在业务交流群里说了气话。”矫先生称,目前并没有乙公司员工跳槽至本公司。“但如果真的有人跳槽过来,我愿意兑现承诺,该给奖金我也认。”他坦言,事件在行业内引发不良影响,公司目前选择冷处理此事。
\n针对该事件,北京盈科(重庆)律师事务所聂莎律师指出,企业“挖人”本质上是市场行为的一部分,企业间的人才流动属正常现象。但需要警惕的核心风险在于,如果“挖人”过程中侵犯了前雇主的商业秘密,或违反了员工签署的竞业限制协议,不仅被挖员工可能面临违约责任,新雇主也可能因此卷入诉讼,甚至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聂律师提醒,企业在吸纳人才时应依法审查对方是否存在竞业限制义务,确保招聘行为合法合规,避免因操作不当引发法律风险。
\n上游新闻记者 冯盛雍 实习生 汤思文股民配资炒股
华林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